浏览次数:13
部分地区实施的全流程绩效评价实质上是按照“三全”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对绩效评价的全过程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机构实施的。全流程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聚焦,实现“目标精准、过程可控、结果有效”。其侧重点需结合预算资金的生命周期,针对各环节的痛点与关键风险进行针对性设计。以下是分阶段的侧重点分析及内在逻辑:
一、事前绩效评估阶段:聚焦“目标科学性”
1. 目标导向性
战略匹配度:评价目标是否与政府规划、部门核心职能强关联(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需对应农村产业升级指标)。
量化可测性:避免模糊表述,要求产出指标(如“新建医院床位数”)与效益指标(如“基层就诊率提升”)均量化。
案例:浙江省要求绩效目标必须包含至少3个核心量化指标,否则不予立项。
2. 方案可行性
成本合理性:分析预算编制是否基于标准成本(如深圳建立“地铁每公里建设成本”参考值)。
风险预判力:识别政策、技术、环境等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如环保项目需评估环评未通过的可能性)。
3. 资源适配性
资金结构优化:评估财政资金与市场资本、社会资源的协同效率(如PPP项目需论证政府出资比例的合理性)。
跨部门协同:避免重复投入,确保资金与人力、政策配套(如教育项目需同步规划师资配备)。
二、事中绩效监控阶段:聚焦“过程可控性”
1. 动态纠偏能力
双线监控:
资金线:跟踪执行率(如季度执行率低于50%触发预警);
绩效线:监测目标完成偏离度(如实际完成值低于目标值70%启动整改)。
工具:江苏省通过“红黄绿灯”可视化系统实时预警。
2. 资源使用效率
成本超支管控:识别非必要支出(如会议费超预算、设备采购价高于市场均价)。
时间进度管理:分析项目延期原因(如审批流程过长、施工单位能力不足)。
3. 适应性调整
政策响应度:评估外部环境变化(如疫情、经济波动)对项目的影响,及时调整实施策略。
案例:2022年上海市对受疫情影响的文化旅游项目动态调整绩效目标,延长建设周期。
三、事后绩效评价阶段:聚焦“结果有效性”
1. 多维效益验证
经济性(投入产出比):对比同类项目单位成本(如每公里农村公路造价);
公平性(受益覆盖度):评估资金是否精准惠及目标群体(如低保补贴漏发率);
可持续性(长期影响):分析项目结束后效益延续性(如职业培训后的就业率保持情况)。
2. 社会价值实现
公众满意度:通过第三方调查获取真实反馈(如医疗项目患者满意度低于60%需问责);
隐性效益挖掘:识别未预设的溢出效应(如基建项目带动周边土地增值)。
3. 归因分析深度
区分内外因素:明确绩效未达标的主因是资金管理问题(内因)还是外部不可抗力(外因);
责任追溯机制:建立“问题-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对应清单。
四、全流程共性侧重点
1. 数据治理能力
数据真实性:防范“数据美化”(如虚报受益人数);
跨系统整合:打通财政、统计、业务系统数据孤岛(如浙江“浙里绩效”平台对接20个部门数据库)。
2. 制度刚性约束
结果应用强制力:建立“一票否决”机制(如北京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
透明化问责:公开低效项目责任单位与整改情况(如湖南设立“绩效黑名单”)。
3. 技术赋能创新
智能分析:AI识别异常数据(如某项目设备采购价偏离行业均值30%);
区块链存证:确保评价过程不可篡改(如上海试点绩效评价数据上链)。
五、未来侧重点延伸方向
从“项目评价”到“政策评价”
关注政策组合效果(如“减税降费+产业补贴”协同性);评估跨期影响(如新能源补贴对十年后碳排放的贡献)。
从“财政视角”到“民生视角”
引入“受益者体验”指标(如教育资金评价增加“家长教育焦虑缓解度”);探索“基于公民反馈”的预算调整机制。
从“事后纠错”到“前瞻预判”
运用大数据预测资金效益(如通过历史数据模拟基建项目的经济拉动效应);建立“风险-收益”动态评估模型。
我们的建议是:
目标设定“重形式轻实质” 引入独立第三方评审(如专家、人大代表参与目标论证);部门协同动力不足 建立跨部门绩效联席机制,明确分工与奖惩;基层执行能力薄弱 开发标准化工具包(如县域版绩效评价操作手册+视频教程);公众参与度低 设计简易化反馈渠道(如微信小程序评分+语音留言收集)。
全流程绩效评价的侧重点需实现三重平衡
刚性约束与柔性调整的平衡——既强调制度权威性,又保留应对突发情况的弹性空间;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数据驱动决策的同时,关注公平、可持续等社会价值;
短期见效与长期效益的平衡——避免为追求年度指标牺牲战略目标。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绩效评价从“合规性检查”升维至“价值创造工具”。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