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858
预算绩效不仅仅是预算的绩效,也是整个社会的绩效;预算绩效是公共部门的绩效,也是公共部门中人的绩效。
预算绩效不仅仅是预算的绩效,也是整个社会的绩效;预算绩效是公共部门的绩效,也是公共部门中人的绩效。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公共部门管理现状出发,预算绩效管理应重点关注四大关键措施。
一、控制预算总量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受财政形势影响,在中长期框架下自上而下面对现实控制预算收支总量,有利于控制财政风险,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配置绩效。可控可预期的年度预算总量是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要扭转“四本账”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个盘子统筹平衡,尊重规律分类管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配置绩效。对预算部门而言,有稳定可预期的预算总量,有利于从长计议谋发展,精打细算排项目,减少在争“盘子”上的耗费。不仅如此,预算总量影响公共部门总量,如果公共部门的边际绩效并不比市场绩效高,主动控制预算总量可能会提升社会整体绩效。
二、落实部门收支责任和绩效责任
建国初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总收入不应减少,并争取超过;总支出不应突破,并力求节约。”这是预算平衡可持续的基础,也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传统预算模式还是预算绩效管理,都必须层层落实、力争实现。对预算绩效管理而言,重点在于通过落实收支责任来落实发展规划,规划要一以贯之,战略、目标、任务、措施清晰明确;预算要张弛有度,既要落实收支责任,更要为因地制宜完成绩效目标,创新发展提升绩效水平留出空间。所谓有“绩效”,就是能够有效落实规划和绩效目标,实现对人民承诺的政府责任、部门责任、工作责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好计划才可能有好绩效,计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能体现国家利益,满足人民需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预算的安排和使用才可能有的放矢。所以当务之急是整合计划和预算,计划充分考虑预算现实,预算充分考虑计划实施需要,更科学、更务实、更具操作性、更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绩效的实现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政府预算绩效过于宏观,项目和政策预算绩效面广量大,不易落实责任,部门预算绩效则责任主体明确,可以作为当前预算绩效管理的着力点,一则政府可以对照政府绩效目标评判部门绩效的优劣,进而商榷预算资源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如部门绩效说不清,可重新考虑预算安排的必要性;如部门绩效目标明确、可量化或可说明,则可参考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确定预算保障水平;二则给予预算部门较大的预算自主权,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主要尊重预算部门的意见,使它们能围绕部门绩效目标谋篇布局,设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项目和政策。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要有效运转,就要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预算绩效的生命力来自预算部门的内生需要和主动作为,预算需求来自预算部门,预算由预算部门执行,如果预算部门冷眼旁观、应付塞责,人民群众不闻不问,除了填更多表、提供更多的信息,组织更多评审、走更多程序外,将不会对绩效产生多少实质性影响。归根结底,绩效来自预算部门的人的尽心尽责和创造性工作,以及人民群众的热心参与。实事求是地显示人的偏好,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绩效,这才是预算绩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预算的核心问题是分配,促进资源向使用绩效高的领域配置。现行配置是各方反复磋商博弈的结果,如何设计促进预算绩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个问题必然超越预算管理的边界:预算分配机制、收支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改革均聚焦预算绩效管理这个牛鼻子,才可能协同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
四、健全公开和监督机制
预算部门公开预算绩效,有利于在开放的平台上接受监督,促进创新。暗箱里用钱,自己说自己用得好,难以取信于民。打开天窗说亮话,把预算绩效放在阳光下,绩效目标讲清楚,工作实绩说明白,实际困难摊在台面上,在充分互动中汲取人民的智慧,有利于创新发展,有利于廉洁自律。落实预算部门的预算绩效责任后,财政部门便可以适当从繁重的预算项目和政策管理中抽身,会同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开展必要的监督检查,规范收支行为,促进成本节约,推动绩效提升。引导而非包办,推动而非实施,是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正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