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Nov,2025

浏览次数:54

详解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五大核心问题及评价指标的新维度
发布者:中诚政融发布日期:2025-11-12 00:00:00

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刊登了财政部部长蓝佛安题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署名文章,文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全面擘画“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对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全会部署,统筹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财政保障。


我们的观点:在“十五五”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绩效管理中的表现,已全面升华为一个以“结果导向”为核心,融合了精准性、效益性、创新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人民性的综合效能体系,也就是财政不再仅仅满足于“钱花出去了”,而是紧紧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钱是否花在了最该花的地方?


文章多次强调“靶向发力”、“定向调结构”、“精准施策”。这个问题关注的是财政支出的优先序和方向性。政策资源是否准确投向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如科技自立自强、民生保障、乡村振兴?是否解决了“卡点堵点”?这要求绩效评价必须衡量政策是否“打准了目标”。绩效评价要点包括四个方面:


战略匹配度:支出是否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如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


民生导向:是否切实用于“急难愁盼”的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


弥补市场失灵:是否投向了市场不愿或无力投入,但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领域,如基础研究、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支出结构:通过“零基预算”等改革,打破原有支出项目的“刚性”和“固化”,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动态分配资源。


二、是否以最高效的方式花出去的?


文章明确提出“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这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在确定了要花钱的领域后,必须像“持家”一样精打细算,力求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杜绝浪费和跑冒滴漏。


绩效评价需要解决资金是否投向了政策效果更好、牵引带动作用更大的领域?是否“花出了更大效益”?评价要点包括四个方面:


成本效益分析:在项目立项前进行严格的成本与预期效益评估。


竞争性分配:通过公开竞标、绩效考核等方式分配资金,而非简单划拨。


全过程绩效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决算各环节都植入绩效要求,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


“小钱小气”:严控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三、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甚至超预期的效果?


文章指出“注重以改革的思路创新调控工具”(如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贴息)和“注重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合力”(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这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的效果和乘数效应。钱不仅要用得省,更要花得“值”,要能真正撬动发展、激发活力,实现“四两拨千斤”。


绩效评价需衡量政策工具的创新性,是否解决了传统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协同性,是否产生了“组合乘数效应”?。同时,预期管理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政策效用的重要绩效指标。评价要点包括四个方面:


结果导向:评价标准从“投入了多少”转变为“建成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改变”。


“大钱大方”:一旦确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就要敢于投入、保障到位,确保千大事的财力支撑。


政策协同:财政政策与产业、金融、就业等政策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力。例如,财政贴息引导银行贷款投向重点领域,共同放大政策效果。


超预期效果:不仅完成预设目标,还能额外带动就业、促进技术创新、改善营商环境等。


四、这种效果是否可持续,并且没有带来新的风险?


文章将“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重点举措,强调“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并要“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这关注的是财政政策的长期健康和风险防控。不能为了眼前的政绩和效果而“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财政空间,必须确保发展行稳致远。


绩效评价不再是孤立的项目评价,而是引入了宏观和长期的风险维度。一项政策即使短期效果好,但如果大量累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综合绩效评价就是不合格的。这体现了跨周期绩效管理的理念。评价要点包括四个方面:


债务风险可控:严格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律。


跨周期设计:政策设计不仅考虑当下经济周期,还要兼顾中长期影响,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财政可持续性:合理安排赤字规模和支出政策,确保财政运行长期处于健康水平,能够持续履行其职能。


评估长期影响:评估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以及政策退出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最终是否服务了国家战略和增进了人民福祉?


文章明确“坚持财政政策民生导向”,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并确保“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这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判断。所有财政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绩效评价的最终标准是社会效益和战略实现度。具体表现为是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解决了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否“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是否有力保障了“科教兴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是否支持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评价要点包括四个方面: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财政资源是否有效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基础。


提升人民获得感:发展成果是否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具体体现在收入增长、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


促进共同富裕: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国家安全:财政是否有力支撑了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等重要领域的安全。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五个核心问题转化为一个绩效评价矩阵,用于具体项目的绩效打分:


 


对任一财政支出项目,均可依据上述矩阵进行打分。最终得分可以直观反映该项目的综合绩效水平,并帮助决策者发现短板,决定未来是应增加投入、维持现状、优化改进还是停止退出。这五个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方向、效率、效果、风险到价值的完整逻辑链条,是理解和评估现代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金标准”,也是现有绩效评价的一个补充。


下面这个表格,直观展示了五个问题如何对应到《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具体指标中: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

 


电话咨询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