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52
2025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其中(三)“加强改革攻坚,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分提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大力推动项目清理整合,促进部门预算安排更科学、支出结构更合理、履行职能更有力。
如何正确认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这段话的核心主旨是通过一系列精准、协同的改革措施,构建一个更科学、高效、有力的现代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确保公共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最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第一层:预算编制方法的革命,这是零基预算的基础与前提。预算编制方法变革的措施是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大力推动项目清理整合”。两者结合能打破以往预算安排的“基数依赖”和“固化格局”,为后续的“科学安排”和“优化结构”扫清障碍、创造空间。这是整个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步,后面的措施将难以有效推行。
其中“大力推动项目清理整合”是打破预算支出固化格局的“破冰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手术刀”,这需要正确认识“清理”什么?“整合”什么?
一清理什么?清理政策到期项目:项目设立时就有明确执行期限的,到期后自动终止,不再安排资金。清理任务已完成项目:目标已实现的项目,应及时退出。清理绩效评价差的项目:经评估认定实施效果差、问题多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清理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项目:与当前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导向不再相符的项目,进行调整或退出。
二是整合什么?整合目标相近项目:将多个部门管理的、支持方向相似的项目,归并到一个或少数几个项目中,由一个部门牵头管理。例如:将农业局、科技局、人社局分别设立的“农民技能培训”项目,整合为一个“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重大项目。整合资金用途重复项目:将分散在不同项目里的同类支出如所有的设备购置费、所有的课题研究费进行归并,统一标准和管理。整合支持对象相同的项目:避免对同一企业、同一群体、同一地区因不同名目的项目进行重复补助。
第二层:预算支出标准的科学化,这是零基预算的工具与支撑。“通用项目”和“跨部门共性项目”如办公设备购置、软件购置、物业管理等是许多部门都会发生的支出。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自行其是,会导致预算悬殊、浪费严重。“资金规模大、实施周期长的专用项目”如重大科研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是财政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成本构成复杂,易发生超支和浪费。“支出标准体系” 是为这些项目建立统一的“标尺”和“价格标签”。它为零基预算提供了科学的核算依据,使得预算编制不再是“讨价还价”,而是基于客观标准的计算。
上面两层分析的含义是:项目清理整合解决“该不该花钱”的问题,而支出标准体系则解决“该花多少钱”的问题。也就是通过零基预算的精打细算、重新论证和支出标准的建立规矩、统一尺子,把政府自身运行和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账算得明明白白,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得必要、花得规范、花得高效。
第三层: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这是零基预算的拓展与升华。“政府投资基金”如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一种市场化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无偿拨款,而是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高质量发展” 意味着当前基金发展可能存在问题,如定位不清、重复设立、管理不规范、绩效不彰等。而“明确定位、优化布局、规范管理”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定位是解决“基金该做什么”,布局是解决“钱该投到哪里”,规范是解决“钱该怎么管”。
第三层是前两层改革的自然延伸和更高形态。也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工具,不以直接“花钱”为目的,而是以“出资”为手段,吸引和带动大量社会资本共同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前两层主要优化直接分配的财政资金,而第三层是优化间接引导的财政资金。这三层改革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打好基础”到“主动作为”、从“管理自身”到“引导市场”的完整现代财政治理体系。
我们认为只有当“管家”把自家的“现钱”管好了、省下来了,政府才有余力和信誉去扮演“战略家”,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设立基金,去做“撬动”更多的事。总而言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中关于零基预算改革这段话体现了从分配者到催化者的角色转变。“大力推动项目清理整合”是打破预算支出固化格局的“破冰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手术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产生最大的公共效益,确保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