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300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21年10月30日“绩效新时代”专刊
作者单位: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
作者:程铄雅
前言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对海关总署某监管查验专项“十三五”时期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发现,该专项创新运用信用管理、风险管控的监管治理理念,智能化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监管装备设备现代化、科技化水平整体提高,口岸传统监管模式实现突破创新,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显著提升,获得了目前所有财政绩效评价项目中的最高分,是近年来部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财政资源高效配置的优秀案例。
近日,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以下简称“评审中心”)对海关总署某监管查验专项“十三五”时期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发现,该专项创新运用信用管理、风险管控的监管治理理念,智能化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监管装备设备现代化、科技化水平整体提高,口岸传统监管模式实现突破创新,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显著提升,获得了目前所有财政绩效评价项目中的最高分,是近年来部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财政资源高效配置的优秀案例。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货物、服务、资本和技术跨境流动规模持续增长,新型贸易不断涌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通关便利化等要求与日俱增,海关监管压力不断加大。同时,打击走私贩毒、反恐维稳、阻止“洋垃圾”入境、疫情防控等监管任务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海关落实国家重大改革发展战略、有效履行监管职能仍面临多种考验,监管手段亟需改进提升。
基于上述外部压力和内生需求驱动,海关总署整合各类监管资源,于“十三五”期间设立监管查验专项。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制定
加强规划设计。“十三五”期间,海关总署根据全国海关监管查验设备配备需求,制定了专项三年滚动支出规划,在规划内容中体现了监管设备与风险布控、信用体系完善的有效衔接,优化了监管查验设备配备的合理性。同时,将制定的总体绩效目标与海关监管履职需求密切相联,所制定的绩效目标与项目实施重点相匹配,各年度绩效目标涵盖项目实施主要内容。
优化资金分配。依据各直属海关实际预算需求申报情况,以及国家重点部署要求和海关阶段监管重点分配专项资金,按照“重点保运转,精准保发展”的原则,落实国家重大部署,保障大型设备正常运行,填补重点口岸设备缺口,确保专项年度资金分配与项目实施重点基本一致,资金投入与各类监管口岸的需求基本匹配。
完善制度建设。海关总署制定了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及各类设备操作规范,各海关单位也根据海关总署要求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包括《海关预算管理规程(试行)》《海关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指引(试行)》等。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海关重点大型监管设备的准入技术标准,提升同类型设备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海关总署制定了《CT型海关行包货物智审系统技术要求》等4项大型设备技术标准,明确了各类设备的各项技术要求。
协同风险管控 推进信用管理
推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2018—2020年,各年度海关设备联网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设备联网覆盖直属海关的数量已由2018年的16个提升至2020年的42个,涵盖了公路、海运、铁路、航空、快件、邮件等各类监管作业场所(场地)。截至2020年,联网设备由H986设备扩展到CT设备、辐射探测设备、X光机、音视频执法记录仪设备。同时,查验数据的利用范围随着监管查验设备联网种类及数量的增多而提升,目前查验设备联网种类及数量已基本覆盖了海关各类核心监管业务,全国42个直属海关均可有效获取全国海关查验数据。
促进风险研判能力建设。2019年,海关总署建立了海关大数据平台,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加强海关风险布控有效管理。该专项通过查验管理系统、新一代查管系统等,将查验数据表和数据记录反馈至海关大数据平台。同时,通过云擎注册查验数据供多个站点使用,有效扩展查验数据利用范围,优化建立了大数据模型“风险分析—机检验证—图像异常—细查验证—结果反哺模型算法”的顺势监管作业模式,实现了与大数据风险分析布控互联互通。海关不断完善、优化事前风险管理、事中单证核实、查验管理以及事后大数据分析、企业差别化管理等正面监管体系的流程及环节,不断提升对行邮及旅客行李物品的正面监管水平。
推动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海关一线关员应用海关监管查验技术设备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开展检查,打击走私、伪瞒报、夹藏夹带等行为,持续提供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货物进出口检查情况,对企业认证提供核心数据支撑,对建立“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的海关进出口信用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海关已实现对我国近7万家进出境企业信用等级划分,已与15个经济体的42个国家(地区)签订了AEO互认安排,互认国家(地区)数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直接享受当地海关提供的“减少单证审查、货物优先查验、特殊时期快速通关”等便利措施,推动海关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深化监管改革 提升监管效益
完善监管装备体系。按照海关监管体系建设要求,按时完成各监管口岸重点设备的配备及验收任务,按计划完成海关口岸监管机检业务环节合理压缩,确保已配备设备能够满足口岸监管作业保障需求,有效优化口岸监管查验流程。同时,海关总署完善设备联网、系统升级改造等,部分直属海关建立了“监管设备管理子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监管设备与查验作业单进行关联,推动建立监管设备电子台账,将隶属海关现场使用查验设备“入列、维护、计量检定、报修、退出”全部并入信息化台账管理,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手段,自动生成各单位设备使用绩效以及各类设备的应用效果,为下一步的监管查验设备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有效提升了设备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水平。
推进监管智能化建设。“十三五”期间,海关总署持续加强监管装备配置及设备联网集成,深化智能审图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支撑海关“科技兴关、改革强关”发展要求有效落地实施。同时,海关总署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集中审像改革,探索开展各项监管设备智能化建设,根据口岸监管需求,重点加强边境口岸智能查验设备配备,为推动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驱动和保障。
促进监管工作提质增效。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海关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一方面,海关加大力度保障国门安全防线,有效强化口岸卫生检疫防范能力,有效防止境外疫情进入,有效落实进出境人员、进出口货物防疫监测要求,有效提升对外来物种的监管力度,放射性物质超标货物的进口查获率逐年减少,反恐维稳案件查验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通过该专项的实施,有效压缩了海关通关时间,减少了企业通关成本,对我国海关口岸营商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