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Nov,2021

浏览次数:98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建议
发布者:中诚政融发布日期:2021-11-22 00:00:0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1.1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是指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单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单位的管理目标。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发展战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通过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1]。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生产经营安全合规,从而提高效率促进单位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的内控机制在降低内外部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2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产生社会效益,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发生欺诈和腐败。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公共服务的内部控制系统小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构成较简单。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注意重要经济活动的主要风险。内部控制在部门管理、责任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限制和监督的局面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2.1 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

内部控制实现的前提是要动员单位上下全体成员,如果领导不予以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施就会出现问题。因此,领导要以身作则,积极投入内部控制工作。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受知识水平或工作经验的影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了解,认为内部控制的工作仅仅是控制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会计管理工作等同。此外,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仅仅是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毫无创新,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管理制度,有些甚至变成了“内部会计控制”,或将其弱化为对费用报销流程的管理,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


2.2 财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单位内部控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的管理效果受财务人员的影响较大,主要的操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考核,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准入考试或平时的内部考核都未涉及对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知识的考核,而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证书的要求不高,想要升职加薪就需要申报职称,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称呈报评定存在较大难度,职称评定困难,严重打击了财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积极性,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实施。


 2.3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多不足:工作程序不标准,岗位责任不清晰,控制对策不合理,对内部控制的发展、监督与设计等问题缺乏体系性的思索。


总的来说,归结为以下几点:

(1)缺乏对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经费的开支标准,也制定了相应的明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尤其是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用,以及人员的培训费、差旅费等费用都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超标准情况的发生。


(2)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实行的是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制度执行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造成单位内部出现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而忽视固定资产管理的现象。比如,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能及时制定固定资产卡片,出现资产账实不符、资产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行政事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目前仅局限于记账、报账,与单位经营的业务脱节,未能做到业财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及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无法有效控制业务部门的财务活动。此外,财务部门对票据管理存在漏洞,比如未能建立票据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交收入或挪用公款的问题,对于使用后的票据未能及时办理核销及交验手续,导致收入未能及时入账。 


(4)岗位设置不合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安排存在极其不合理的问题,经常出现一人多岗或不相容岗位兼任的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及经办人员未能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甚至出现出纳兼职复核工作及采购兼职保管等情况,为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5)预算控制环节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较粗糙,预算编制通常是依据上年收支情况及当年的财政情况结合预算自身的特点进行核定,预算编制较为粗犷,未能细化到具体的经营项目,造成预算支出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逐笔核定的要求。此外,预算执行力度不大,在编制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导致预算执行时不断调整预算,削弱了预算应有的约束力。 


(6)内部审计的监督不足。

如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存在交叉联系,甚至可能同属一个领导管理,错综复杂的单位人际关系容易造成内部审计名存实亡,审计的真实作用未能得以发挥,审计的开展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命令。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3.1 提升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动员全单位人员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该规范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要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负责,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负责人制度,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开展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要做到全员参与,提高全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同时财务部门的领导层也需要积极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提高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积极转变部分单位领导的思想意识,提升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在单位内也需要设置好内部控制的关键部门,通过专门领导负责的模式,采用上下联动操作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 [3]。


3.2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单位全局整体分析单位的各个经营活动之间的联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以预防为主,采用防治结合的模式,形成具有单位特色的控制系统模式 [4]。其次,需要根据单位的自身情况设置相关的内部控制模式,明确具体操作方案,比如在预算业务上,做到收支必须与预算相符,严禁年中随意调整预算,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及时向领导汇报,总结上期预算执行情况,提前制定下一期的预算。最后,建立良性的制度,明确相关的岗位责任,避免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出现违规情况之后需要严格处理。


3.3 加强内部监督的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内部监督,即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不考虑其他管理手段的前提下,内部监督可以分为业务部门自我监督、内控平台监督部门及单位外部的第三方独立监督三个部分。


(1)业务部门的自我监督,业务部门可以设置一些岗位,如质量控制、业务内控人员、业务风控等,不定期地进行专项自检。


(2)内控审计平台的监督,由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如监督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活动”是否到位,相关部门有没有定期地发布流程,定期进行“自我监督检查或风险自检”等;监督的内容也可以针对具体业务风险的独立检查或审计,审计的频率可以是季度、半年度、年度甚至多年覆盖一次。


(3)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如审计委员会 / 高层办公会等的监督。基于审计或内控的评估报告,进行管理上的监督,一般为半年度或年度。这种监督多半是对整个内控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评价或监督。


(4)单位外部第三方的监督,主要是外部财务审计和行业监管机构审计的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等。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引进优秀的内部监督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制度,才可以保证自身内部控制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实施,不仅需要依靠单位自身的建设,还要借助外部力量的监督,使单位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账本公之于众,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抵制贪污腐败,更好地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彦辉, 李芬. 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内控[N]. 中国财经报, 2021-02-09(7). 

[2] 苟于泉. 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6):17-18. 

[3] 王慧.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优化研究[D].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2021. 

[4] 朱洁羽. 行政事业单位派出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


电话咨询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