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Nov,2025

浏览次数:59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财政绩效管理的思考
发布者:中诚政融发布日期:2025-11-19 00:00:0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涉及财政部分包括(16)扩大有效投资。(17)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20)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38)完善收入分配制度。(4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4)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内容。《建议》标志着财政管理正在从“投入型”财政向“效能型”财政进行深刻转型,而绩效管理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线。分析其中涉及的财政绩效管理思想与具体措施有助于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一是核心思想

 

《建议》的财政部分通篇体现了一个核心思想:即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并以最终的效果、效率、效益作为衡量标准。这标志着绩效管理已经不再是预算管理的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财政政策制定、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政策评估全过程的核心理念。

 

二是具体内容分析

 

我们可以将《建议》中的隐含的财政绩效管理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1. 预算绩效管理:深化改革,强调“精准”与“有效”。这是财政绩效管理最直接的体现,文件在第20段有集中表述。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这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石。零基预算要求不以历史预算为基础,而是每年从“零”开始,根据项目和政策本身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预期绩效来证明并分配资金。这将彻底改变“基数+增长”的传统模式,强制要求各部门论证每一笔预算的绩效目标,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这是一个总领性的要求,意味着“十五五”期间将对所有财政支出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包括重大项目上马前必须进行绩效论证。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双监控”,及时纠偏。对项目和政策完成后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未来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直接挂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绩效管理不仅关注“怎么花”,更关注“花在哪”。文件要求支出结构向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 倾斜。这意味着,财政资金的分配本身就是一个战略绩效选择的过程,确保资金投向最能产生宏观正效益的领域。

 

2. 投资绩效管理:聚焦“效益”与“结构”。文件第16段专门针对“扩大有效投资”,其中充满了绩效管理的逻辑。

 

提高投资效益:明确将“效益”作为投资的核心目标,而不仅仅是规模。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强调“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和“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这要求对政府投资进行结构性绩效评估,确保投资方向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探索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 & 加强全过程管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投资碎片化、多头管理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和评估所有政府投资的综合绩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确保形成合力。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绩效管理的视野从政府自身扩展到对整个社会投资的引导。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以财政资金的“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的“大投入”,衡量的是财政资金的杠杆绩效和催化绩效。

 

3. 政策与治理绩效管理:以财政推动宏观效能提升。财政绩效管理在此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

 

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第20段):这是政策绩效评估的直接要求。意味着任何一项宏观政策(包括产业、环保、区域等)在实施后,都要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财政和经济上的综合评估,为政策迭代优化提供依据。

 

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第20段):将“高质量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具体化为可考核的绩效指标。财政数据的改善将是衡量地方高质量发展绩效的关键组成部分。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第17段):从更深层次看,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绩效改进”工程。它通过消除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财税、考核制度的改革是确保这一“绩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4.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绩效管理:追求“公平”与“可持续”。在民生领域,绩效管理体现在确保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40段):“健全社保基金长效筹集、统筹调剂、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机制”:这本质上是对社保基金运行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确保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健全社会保险精算制度”:这是绩效预测和风险评估的核心工具,通过精算来科学评估当前政策对未来的财务影响,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4段):“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绩效管理。它将均等化这一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标准,从而驱动资源更精准、更有效地配置到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体。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十五五”财政绩效管理的四大特征:

 

一是全面化: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公共资源,从预算到投资,从税收政策到社会保障。

 

二是穿透化:从事前、事中到事后,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并强调“业财融合”。

 

三是战略化: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财政绩效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贡献度。

 

四是工具化:零基预算、全口径计划、精算制度、评价标准等,都是确保绩效管理理念能够落地实施的具体工具和机制。

 

总而言之,“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财政内容,描绘了一个以绩效为核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可持续为底线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蓝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并产生最大的国家战略效益和人民福祉。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著作权人发现本公众号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及时留言联系。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最新专业资讯。

 

电话咨询
扫码咨询